□周启航
春运,曾是许多在外拼搏的游子难过的年关。它不仅仅意味着难抢的车票、拥挤的归途,也意味着忙碌了一年的自己,要回到一个自己应该熟却不熟的熟人社会。春运的火车,一面联结着难以面对的故土,一面又牵动着朝思暮想的家,“今年回不回来过年啊”成为了游子最难回答的问题。
如今,反向春运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更具时代性的回答。据调查,今年春节期间,反向春运,悄然兴起。
今年春运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更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的工作地团聚。当老人们带上孩子最爱吃的年货,踏上通往孩子城市的火车,“归乡”就不再是过年的必选项,“团圆”成为了春运的终点站;最爱吃的这一口、最想见的人,都在最近的地方如期而至、如愿以偿。
当单向春运客流得以缓解、返程运力不再闲置,让老人们愿意走向孩子的,是四通八达、越来越密的高铁网络和航空线路;当偌大的城市不再因春节而空心、家庭文旅活动愈发地热闹起来,让老人们愿意走近孩子的,是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情。动动手指,即可购票出发,千山万水不再阻隔团圆的希望,饮酒打牌也不是过年唯一的消遣,反向春运以“家”为出发点,以“团圆”为终点站,缓解了孩子压力、平衡了春运运力、带动了城市活力。
反向春运,让老人们体验到了大城市的美食美景,而孩子们也终于有空尽一份孝心。带父母转转,不必繁文缛节、不必推杯换盏,只有家人间的双向奔赴、深度交心。以一个城市建设者的身份,向父母介绍这座自己为之奋斗的城市;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带父母体验这座自己朝夕相处的城市;以一家人的身份,感受这场独属于家人的家庭轻旅行。
反向春运不仅是春运方向的物理反转,更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打破了“故乡”与“异乡”的对立,以更注重人的方式重新审视了“年”的意味。面对这一趋势,社会应给予更多包容:个人需在亲情维系中注入理解与创新,城市需以温情服务消弭文化隔阂,政策则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让“反向”之路既畅通无阻,又充满温度。正如春节的“年味”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前行,反向春运亦在证明:无论出发的方向如何,团圆的内核——
对亲情的珍视——始终如一。
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