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现象解码包头文旅的破圈之道
2025-02-25

2024年包头以“有解思维”唤醒沉睡资源,实现了从闲置资产到文旅产业点石成金般的蜕变。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石榴花开”主题园、“天下黄河第一村”“包棉1958”连续火爆“出圈”,多点开花,串联成线。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带来了人气商气,也让包头城市形象从“钢铁侠”变“文艺范”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百亿票房登顶全球影史票房榜前15名,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胜利。影片中融入的青铜器纹饰、内蒙古呼麦等文物彩蛋和文化现象,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的深度共鸣。

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文旅产业的繁荣,必须根植于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当下,包头正以文化为“基因”,以文旅为“载体”,掀起一场“多点开花”的城市焕新运动。

文化解码:

从“历史符号”到“情感共鸣”

老街小巷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它在记录时代发展印记的同时,也蕴含着其中最生动的人间烟火。

春节期间,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活动异彩纷呈、市集香气飘飘、现场人流如织、老街重焕光彩……传承着老包头独有的文明脉络和历史记忆。

据了解,三官庙片区由召梁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组成,街区保存历史风貌相对完整。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古建专家团队和国内知名设计企业中建文旅集团对街区进行勘察设计,采用原工艺与原材料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最大程度还原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尽最大努力保留历史的真实性。

而凡是到过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包头人,无不在视听震撼中引发文化血脉的跃动和历史情感的共鸣。提起三官庙,不少“老三官人”有着独家专属记忆:“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再次回到这里看到这些院落好像穿越时空又回到了过去,一切都还没变,曾经的记忆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哪吒2》中,三星堆青铜面具演化为结界兽,博山炉幻化为七色宝莲,这些设计将文物“活化”为观众的情感触点。

与之呼应,在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独属于包头的城市大事记,从老包头的“原点”辐射到城门楼下。

“6000年前,转龙藏一带已有人类居住”“秦置九原郡,武帝北巡,昭君出塞”“1809年,包头改村为镇,设巡检”“1925年,中国共产党包头工委成立”“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2023年,党中央赋予包头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使命”……这些构建着包头集体记忆的城市基因,让包头的历史从书本跃入市井烟火。

同时,包头以“西口文化”为核心,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通过群众文艺系列汇演、沉浸式实景剧、国风走秀等微演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春节期间每日客流量达5至6万人,已切实成为这座城市最具活力与魅力的文化“新符号”。

多元创新:

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叙事”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AI技术的深度应用:AI生成分镜、优化特效渲染,甚至辅助剧本创作,极大提升了制作效率。其中有趣的剧情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饺子导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用藕粉来重塑哪吒和敖丙的肉身。

文旅领域同样需要创新“破壁”。

华灯初上,天下黄河第一村“凤舞九天”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关注。活动现场,巨大的凤凰在夜空中翩翩起舞,绚丽的灯光让凤凰仿佛活了起来,它时而展翅高飞,时而俯冲而下,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叹。

据了解,“凤舞九天,流光溢彩”的背后是科技手段的创新。采用无人滑翔机的方式来完成凤凰的飞行表现,通过精准控制滑翔机的飞行姿态和轨迹,让凤凰实现翱翔、盘旋、升降等高难度飞行动作。不少外地游客表示:“太震撼了!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春节,包头古城“赏古城雪景 逛古城庙会”采取“白+黑”模式,开福门仪式、非遗展示、舞龙舞狮表演、赏冰灯、逛雪屋、非遗火壶、烟花瀑布、烟花秀等全天候各类沉浸式演绎20余项,汇成一幅古今交融的市井画卷。其中,飞天人物秀吸睛无数。随着耳熟能详的背景音响起,穿着汉服衣衫的演员们漫步上“网红桥”,以婀娜的舞姿和细腻的神态,上演了一出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故事。在欢呼和叫好声中,演员们乘着滑索飞上半空,向游客挥手致意,将民俗故事与“飞天”演出结合,蛇年限定版《白蛇传》飞天表演在诠释浪漫文化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步石拐区“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石子路上,三五步就能看到一处“大发历史”的标识,处处充满着“老味道”。

“大发1913”项目以“穿越大发老街,感悟红色传承”为主题,以工矿文化及红色文化为引领,以“场景塑造”为方式,通过文化可视化、趣味化及体验化,创造视觉吸引力,形成工人俱乐部、邮局、供销社等十大网红打卡点,融合多元的地域美食、民俗、非遗及影视文化,复现大发商业街生活生产的年代场景。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风情共舞,一幅流动的复古画卷不断延展出新的色彩。不少游客装扮成工人、邮局工作人员拍照打卡留下复古纪念。

如今,沉浸式文旅已然从“概念热”迈向“价值深耕”,成为文化传承、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招。

城市气质:

从“单点爆款”到“多点开花”

《哪吒2》的票房奇迹,本质是文化IP的胜利。影片将传统神话重构为“逆天改命”的现代寓言,激发观众共鸣,形成现象级传播。

城市文旅亦需打造独特IP。众所周知,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蕴藏着无限机遇,而包头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

精品迭出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进程中,包头市正用一张张文化新名片,迈出奋进的步伐,展现出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不久前,记者在朋友圈刷到一则感慨:“这几年包头的文化真的复兴起来了,几百年的沉淀,她值得我们歌颂。”确实如此,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西口文化、工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包头地区融合共生,不断厚植这里的文化气韵。

2024年包头以“有解思维”唤醒沉睡资源,实现了从闲置资产到文旅产业点石成金般的蜕变。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石榴花开”主题园、“天下黄河第一村”“包棉1958”连续火爆“出圈”,多点开花,串联成线。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带来了人气商气,也让包头城市形象从“钢铁侠”变“文艺范”。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哪吒2》的“逆天改命”印证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源泉。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就是一次检验,“天下黄河第一村”将科技创新赋能自然景观,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还原传统民俗、“包棉1958”则是将工业遗产与现代文旅“混搭”,每天都是人气满满,无不成为兼具历史感与时尚感的文旅新地标。

包头还充分发挥文化的涵养功能,把打造文化高地和城市发展、老百姓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一场场文化艺术活动送到老百姓身边,让文化高地建设有形有感。不少市民表示:“今年的年味儿特浓!”“还原了记忆中的年味!”

饺子导演曾说过:“出来混的前提是‘出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包头文旅——唯有主动“破界”,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正如电影中哪吒喊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包头亦在这场文化觉醒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逆袭传奇”。

锐 评

努力积淀出 属于自己的文化气质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老工业基地走出发展新路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一条可行路径就在于,依托城市文化,更好留住文化味、增强文化感。

秉承“文化为魂”理念,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头黄河景区等地标在焕新过程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以现代元素催化文商旅融合,让百年老街不仅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更绽放新的生机活力。

文化不仅为城市赋美,还为发展赋能。包棉1958街区变身艺术商业文化合集,集休闲、艺术、潮玩、商品等多元业态于一体,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盘活老厂房,长出新业态,让既有空间激发了新活力。

实践表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保留特色历史风貌,用创新方式守住集体记忆,就能延续城市文脉,让居民记得住乡愁的同时通过做文化文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